千年奇书蕴藏的处世金句
“以铜为镜,可以正衣冠;以史为镜,可以知兴替;以人为镜,可以明得失 。”《资治通鉴》这部史学巨著,便是一面映照古今的明镜,凝聚着无数先辈的智慧与教训,为我们指引着为人处世的方向。其中,“富贵不可尽用,贫贱不可自欺” 这句话,犹如黄钟大吕,振聋发聩,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,值得我们反复品味、用心践行。
富贵不可尽用:过犹不及的财富哲学
(一)历史上富贵至极而衰败的典型案例
西晋时期的石崇,可谓是富贵至极却不知收敛的典型。他出身名门,又在荆州刺史任上靠劫掠客商积累了巨额财富 。回到洛阳后,石崇开启了疯狂的炫富模式。与皇亲国戚王恺斗富时,王恺用糖水刷锅,他就用蜡烛当柴烧;王恺用紫丝布做 40 里长的步障,石崇便用锦布做 50 里的步障;王恺拿出皇帝赏赐的二尺高珊瑚树炫耀,石崇直接拿铁如意打碎,随后搬出一堆三四尺高的珊瑚树赔给王恺。家中厕所都安排美女伺候,客人上完厕所旧衣服都不能再穿,直接换上新的高档服饰 。石崇如此肆无忌惮地炫富,完全不把他人放在眼里,包括皇帝。最终,他的财富引来了赵王司马伦及其手下孙秀的觊觎。孙秀索要石崇的爱妾绿珠被拒后,便设计陷害石崇,石崇一家几十口惨遭杀害,曾经富可敌国的他落得个家破人亡的悲惨下场。
(二)过度享用富贵对个人品德和社会关系的负面影响
过度享用富贵,首先会让人丧失奋斗的动力。当生活被无尽的财富堆砌,一切得来太过容易,就会陷入一种慵懒、懈怠的状态。唐玄宗李隆基在开创 “开元盛世” 后,国家昌盛,财富充盈,他便沉浸在富贵温柔乡中。不仅宠爱杨贵妃,为博美人一笑,不惜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从南方快马运送荔枝;还任用杨国忠等奸臣,自己疏于朝政,整日与杨贵妃在宫中寻欢作乐,歌舞升平。曾经那个锐意进取、心怀天下的帝王,在富贵的侵蚀下,逐渐失去了往日的雄心壮志,最终导致 “安史之乱” 爆发,大唐盛世急转直下,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之中。
富贵还会滋生傲慢无礼的性格。东晋时期的王恺,仗着自己是皇帝的舅舅,富贵逼人。他出行时,车马随从众多,在路上横冲直撞,百姓稍有避让不及,便会遭到打骂。有一次,一位平民不小心挡了他的路,王恺竟让人将其抓起来,毒打一顿,还将他的财物全部抢走。这种傲慢无礼的行为,让他在民间声名狼藉,百姓对他恨之入骨。这种行为也引发他人的嫉妒和怨恨。石崇斗富的故事中,王恺在与石崇的斗富中屡屡落败,心中充满了嫉妒和怨恨。他虽然身为皇亲国戚,但面对石崇更胜一筹的财富,心理失衡,时常在皇帝面前诋毁石崇,破坏了彼此之间的关系,也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社会风气。
(三)富贵应有的正确态度和使用方式
富贵时保持低调谦逊,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。晚清红顶商人胡雪岩,在商场上纵横捭阖,积累了巨额财富。但他并未因此而张扬跋扈,而是低调行事。他衣着朴素,从不刻意炫耀自己的财富。有一次,他去拜访一位官员,穿着一身普通的布衫,官员的下人见他如此朴素,差点将他拒之门外。胡雪岩也不生气,耐心解释自己的身份。他这种低调谦逊的态度,赢得了很多人的尊重和信任,为他的商业发展也带来了诸多益处。
乐善好施、回报社会,也是对待富贵的正确方式。北宋时期的范仲淹,官至宰相,富贵至极。但他一生过着简朴的生活,却将自己的大部分收入用来救济百姓、兴办义学。他购置义田,让那些贫困的族人有田可耕,有饭可吃;创办义学,让贫寒子弟有机会接受教育。他的善行惠及了无数人,也让他的家族福泽深厚,子孙后代人才辈出,八百年不衰。以平和心态看待财富,不被财富所奴役,才能在富贵中保持清醒的头脑。“股神” 巴菲特,拥有巨额财富,但他生活简朴,没有被财富改变生活方式。他住在几十年前购买的普通房子里,日常饮食也很简单。他把财富看作是一种工具,用来创造更多的价值,而不是满足自己的物质欲望。
贫贱不可自欺:困境中坚守希望与尊严
(一)身处贫贱却不自我放弃的人物故事
在历史的长河中,无数仁人志士身处贫贱却从未自我放弃,用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书写着传奇人生。西汉的匡衡,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,家中一贫如洗,连基本的读书条件都难以满足。然而,他对知识的渴望却如熊熊烈火,从未熄灭。白天,他要跟随家人在田间辛勤劳作,只有夜晚才能抽出时间读书。可就连这仅有的夜晚,也因家中无钱点灯而变得无比艰难。但匡衡没有被困境打倒,他发现邻居家夜夜有灯光,于是灵机一动,在墙上凿了个小孔,借助从小孔透过来的微弱光线,如饥似渴地读书。随着知识的增长,他仅有的几册书早已无法满足求知欲,可又没钱买书,向他人借书也常常碰壁。面对新的困境,匡衡再次展现出惊人的毅力,他听闻当地富豪 “文不识” 家中藏书众多,便主动上门,甘愿为其做长工,且不要一文工钱,只为能借阅他家的书籍。就这样,匡衡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坚持,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遨游,最终成为了一代大学问家。
同样出身贫寒的明朝开国文臣之首宋濂,自幼便展现出对知识的强烈渴望。他出生于元末动荡时期,家道中落,生活清贫。但他热爱读书,因家中无力买书,便常常向有书的人家借阅,借来后亲自抄录。即使在寒冬腊月,砚台里的水都结了冰,手指冻得僵硬难以屈伸,他也从未停止抄写的动作。为了向学识渊博的前辈请教,他不辞辛劳,常常步行百里之外,恭恭敬敬地向老师请教问题。求学路上,他在寒风中艰难前行,脚被冻裂也毫不在意;到达学舍后,他又因生活困苦,每日只能吃两顿饭。与他一同求学的人大多身着锦衣华服,佩戴着各种珍宝,而宋濂却穿着破旧的棉袄,但他内心充实,从不因此感到自卑或羡慕他人。正是这份对知识的执着追求和在困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,让宋濂最终成为了一代大儒,为明朝的文化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。
(二)自我欺骗在贫贱处境中的表现及危害
在贫贱的处境中,自我欺骗往往如影随形,以各种隐蔽的方式阻碍着人们走出困境。有些人会陷入自我贬低的泥沼,觉得自己天生不如别人,没有能力改变现状。就像一些出身贫困家庭的孩子,在面对学习上的困难时,不是努力寻找解决办法,而是轻易地认为自己 “不是读书的料”,从一开始就否定自己的潜力。这种自我贬低的心态,会让他们失去前进的动力,不敢尝试新的事物,逐渐在自卑中放弃了改变命运的机会。
还有些人则选择逃避现实,不愿面对自己的贫困处境。他们沉迷于短暂的享乐,如过度玩手机游戏、刷短视频等,用这些方式来麻痹自己,逃避生活的压力。在本该努力奋斗的年纪,却将大量时间浪费在无意义的事情上,导致自己的能力得不到提升,生活状况也越来越差。就如同温水煮青蛙,在安逸的假象中逐渐失去了对未来的希望。
找借口也是自我欺骗的常见表现。当面对失败或挫折时,这些人不是从自身找原因,而是将责任归咎于外部因素。比如,一个人在工作中未能取得理想的成绩,他不是反思自己的工作方法是否得当、是否足够努力,而是抱怨公司的制度不好、领导不重视自己、同事不配合等。这种找借口的行为,不仅让他们无法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,还会让他们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,错过成长和进步的机会。
自我欺骗就像一个无形的枷锁,将人们困在贫贱的深渊中无法自拔。它会逐渐消磨人的意志,让人失去对生活的热情和追求,陷入一种恶性循环。一旦陷入自我欺骗的陷阱,人们就很难看到生活中的机会,也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,最终只能在贫困中度过一生。
(三)如何在贫贱中保持积极心态和进取精神
在贫贱中保持积极心态和进取精神,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。明白财富并非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,一个人的品德、才能和对社会的贡献才是真正重要的。就像孔子的弟子颜回,“一箪食,一瓢饮,在陋巷,人不堪其忧,回也不改其乐”。颜回虽然生活贫困,但他追求的是内心的道德修养和对学问的钻研,这种高尚的价值观让他在贫困中依然能保持快乐和满足。我们应学习颜回,不被物质的匮乏所左右,专注于提升自己的内在品质。
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和价值。每个人都有无限的潜力,只要挖掘出来,就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。即使身处困境,也不要轻易否定自己。就像马云,在创业初期,他四处碰壁,遭受了无数的质疑和嘲笑。但他始终相信自己的商业理念,坚信自己能够改变世界。正是这份对自己的坚定信念,让他克服了重重困难,最终创立了阿里巴巴,成为了商业界的传奇人物。
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,是摆脱贫贱的关键。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,学习新知识、新技能。在现代社会,网络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,即使没有钱去参加昂贵的培训课程,也能通过在线学习平台获取各种知识。同时,积极参加实践活动,积累经验,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。就像许多出身贫寒的工匠,他们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,掌握了精湛的技艺,最终凭借自己的手艺获得了成功。
还要善于抓住机遇。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,在努力提升自己的过程中,时刻保持敏锐的洞察力,发现身边的机会。一旦机会来临,果断出手,勇敢尝试。比如,一些年轻人看到了电商行业的发展机遇,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创新,在电商领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,实现了人生的逆袭。
古训照亮现代生活:以史为鉴,塑造正确人生态度
《资治通鉴》中 “富贵不可尽用,贫贱不可自欺” 的智慧,穿越千年时空,依然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现代生活。它如同一座灯塔,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,指引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正确对待富贵与贫贱,避免陷入人性的陷阱。
在当今社会,财富的积累变得日益重要,但我们绝不能被财富冲昏头脑。过度追求物质享受,不仅会让我们失去对生活真正意义的追求,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。我们应学习历史上那些明智之人,以低调谦逊的态度对待富贵,用财富创造更多的价值,回馈社会。
而身处困境时,我们更不能自我放弃。每一个时代都有无数出身平凡的人,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坚持,实现了人生的逆袭。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,贫贱只是暂时的,只要我们保持积极的心态,不断努力提升自己,就一定能够改变命运。
